老年大一包養app學爆棚凸顯精神饑渴 背后是老年人的孤寂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a600e73c61c7.87366642.

我學習、我快樂:學習型老人的出彩人生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包養網單次陳年的酒……”有這樣一些老人,他們雖已高齡,但心很年輕。年齡不能阻擋他們求知的欲望,年齡不是他們放包養妹棄追求充實的借口,年齡不會剝奪他們精彩的人生。正如一抹夕陽在湖面上留下的那道金黃,絢麗而奪目。

“學習讓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在山西太原老年大學的電腦班里,李俊卿老短期包養人一頭銀白色的頭發很顯眼。1995年,她從太原市一家工廠退休,1998年,老伴意外去世。“生活整個跌到了低谷長期包養。”李俊卿老人回憶說,當時過得非常抑郁,三個女兒都結婚了,自己一個人住,很孤獨。“每天不愿出門,不想見人,有時候出去了又不想回去,覺得家就像個牢籠,甚至都有了不好的念頭。”

2000年,女兒給她報了老年大學,生活從那個時候有了改變。李俊卿開始學習唱歌,還參加了彩虹女子合唱團。慢慢地,她的心情變得開朗起來。學到了新東西,也認識了新朋友。“最起碼有人惦記你了,上課若沒來,大包養意思家就會問你去哪里了。”

后來,李俊卿老人每年都要報老年大學,把這里開設的課程學了個遍。“我已經上到‘包養軟體博士后’了。”老人開玩笑說。現在對她來講,上學就是頭等大事,做什么都不能耽誤了學習。

然而,對于一個70歲的老人來說,學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在學電腦打字的時候,老人就在旁邊放一本字典,不會拼的時候就查字典。“學會用電腦后,視野更加開闊了。國際、國內的消息都能從網上了解到包養網。”

除了上網,老人還有一個興趣是攝影。“我現在用的相機已經換過三代了。”老人用相機把3歲的外孫從出生到現在每個階段的變化都記錄下來,做成了電子相冊,還配了文字說明和音樂。

因為攝影,老人又喜歡上了旅游。“今年春節去了三亞,過段時間還要去臺灣呢。”李俊卿說,她喜歡去各地看不同的風光,感受不同的民俗。

“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簡直是判若兩人。退休前也比較封閉,在單位忙工包養情婦作,回到包養家圍著老公和孩包養合約子轉。但現在,我懂的東西甚至比年輕人還多。”李俊卿老人說,其實自己這一生過得比較坎坷。年輕時因為家里成分不好,“文革”中受了不少委屈。退休后老伴又早早去世,自己還多次患重病。“但這些都不要緊,關鍵是要有一顆健康、樂觀的心。學習讓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潘深河與自己的鐵桿“河粉”

88歲的浙江老人潘深河自費創辦了一個“土學包養金額堂”,13年來授課風雨無阻。學堂里,唱紅歌、教長壽、勸戒煙、寬心境,一些老人說,這課上得樂呵有趣,缺一次課要難受好幾天。

這個特殊學堂位于浙江臺州市黃巖區北洋鎮群聯村。說它特殊,有幾個原因:主講老師學歷最低,潘深河退休前是一名獸醫,從未上過一天學,完全靠自學識字;學生年齡最大,平均約80歲;辦學成本最低,全年也就耗30度電;辦學效率最高,場場座無虛席;辦學效應最好,成了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樂園。

踏著吱吱嘎嘎的包養網木梯,半月談記者來到潘深河授課的學堂。學堂位于村部二樓,由原來村里的戲臺子改造而成。地包養一個月價錢面坑洼不平,桌椅高高低低,六七十名學員把學堂擠得滿滿當當。他們個個頭發花白,有些人身旁還依偎著年幼的孫兒。學堂的四周,掛滿了毛筆書寫的字牌。

從2001年開始,農歷每月逢二,學員們自發從四面八方趕到學堂上課。潘深河自編《睡眠長壽》,還有順口溜《勸戒煙》等等,老人們用方言一起朗讀,字句之間,韻腳分明,朗朗上口。教室四周掛滿的手寫字牌,是潘深河上課的“教材”。多年來,為了把學堂辦好,潘深河就地取材自編教材,撰寫了許多以愛黨愛國、保健養生、鄰里和諧等為主題的順口溜、三句半。

村民們都說,潘老師的課有效果,村里很多人有高血壓,不少人吸煙酗酒,聽了“健康課”后,煙酒包養網dcard戒掉了,血壓也穩定了。現在,村里搓麻將的人也少了,來聽課學知識的人多了,民風鄉風更好了。

潘深河上課上了13年,老伴章吉青也在這里燒開水燒了13年。章吉青說,一直都是潘深河自己掏錢買書買墨。他還時常備課到深夜,勸也不聽。

在群聯村,還有一群潘深河的鐵桿“河粉”,聽課風雨無阻。特別是早些年,辦學條件艱苦,夏天包養管道教室像火爐,老人們搖著蒲扇聽得津津有味;天冷了,大家跟著潘深河在太陽底下上健身課。“包養女人從學堂開辦以來長期包養,我沒落下過一堂課。”陳蓮香老人說。

老年繪畫班里的“秋實微信群”

在北京市翠微中里社區有這么一個老年繪畫班,學員平均年齡55歲,最大的學員有70多歲,繪畫班學習花鳥工筆畫。別看都是老人們參加學習,可大家都時髦地玩起了智能手機,全班13名同學還組建了一個叫做“秋包養網實”的微信群。最近各個公園的花展(如景山牡丹)陸續開始,群里熱鬧起來,有人組織去看花展了。

繪畫班的學員韓雪芹說:“包養網學了繪畫之后,大家對生活的觀察越來越細致,也越來越熱愛生活。我們學花鳥繪畫,一到春天公園有花展,大家就相約去看。”

年近六旬的劉喆是大寶裝潢印刷廠的一名退休工人,退休前從事設計工作,如今成為這一老年繪畫班的老師。這個沒有名稱、沒有掛牌、沒有收費的繪畫班,在十年內不斷吸引著退休人員來學習。劉喆說:“他們通過繪畫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2003年秋天,翠微中里社區準備組織一些文藝興趣班,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請劉喆出面試著教社區退休居民繪畫。劉喆原本想著嘗試一個月,沒想到,這一開班,就一發不可收。

韓雪芹退休后在朋友的帶領下,來到繪畫班,從零開始學習。她每天幾乎都要花2到3個小時在繪畫練習上,現在已經逐漸能獨立完成作品。她對自己的進步感到高興,也覺得退休后的生活頗有收獲。“給自己找點兒事情做,擴大社交圈,通過繪畫這個平臺認識很多新朋友。大家相互學習,相互照顧,遠離了一個人在家孤獨的生活。”

包養網比較在這個繪畫班上,還有一位70歲的老人,在七八年前曾在班上學習,后來有了孫子就離開了。然而,誰也沒想到,小孫子上了幼兒園后,她又回到這個繪畫班。她說:“我要抓緊一切時間來,每個星期很期盼這一天的學習。”

如今,十年過去了,通過口口相傳,參加繪畫班的人員越來越多。“秋實微信群”里越來越熱鬧,繪畫班從翠微中里社區,擴展到金寶街的東城行政大廳5樓加開一班。劉喆無法計算出在繪畫班教過多少學生,也無法計算大家畫了多少畫,但是她知道來到這個班的學包養甜心網員都在學習中尋找到了快樂和幸福。

僑友藝術團:“做夢也沒想到能去維也納”

1997年,錢吉華退休了。“開始只是想重拾年輕時的夢想,自娛自樂,豐富生活。”錢吉華回憶起當年和幾個姐妹組建江蘇南通新城橋僑友藝術團的初衷時如是說。而2011年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演出,至今仍包養站長讓錢吉華激動不已:“真是做夢也想不到有在金色大廳演出的一天。”

錢吉華和她的老伙伴們在金色大廳為觀眾奉獻了一場包養網名為《南通好家園》的大型歌包養舞,運用南通江海文化的獨特元素,充分表現包養出靈動的江風海韻,把南通特色藍印花布在舞臺上的藝術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憑借這場歌舞,他們獲得當年的國際中老年藝術節表演金獎。

10多年來,藝術團在海內外演出600多場次,獲得各類獎項57個。

從最初的五六個好姐妹,到如今的50多名團員,僑友藝術團現在已經成了南通市最有名的民間藝術團體之一。在所在街道的支持下,錢吉華還成立了“吉華文化工作室”。

如今的藝術團成員,全是退休的老頭老太們,平均年齡65歲。錢吉華說:“可別小看了老人的學習能力,雖然有些需要深厚基礎的樂器比較難駕馭,但他們學起歌舞來可快了。”

南通擁有藍印花布、哨口風箏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錢吉華從一開始就認準藝術團要包養網評價有地方文化特色。她們創編的服飾表演《藍白風韻》就是包養網ppt一臺活色生香的藍印花布“時裝秀”。

2013年,南通市婦聯啟動巾幗挽霞包養網心得志愿服務項目,由年齡在60歲上下的“小老人”志愿者結對關愛高齡的“老老人”。聽說婦聯有這么一個項目,錢吉華動心了。“中國有句老話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希望加入巾幗挽霞志愿服務項目,用我們的努力,讓更多高齡老人能夠真正得到精神包養管道上的關愛。”僑友藝術團的成員們就這樣有了一個新身份:巾幗挽霞志愿者。

從退休包養時自娛自樂的愿望,到如今給更多老人帶去快樂,錢吉華用包養網愛心來注解這種轉變:“其實老年人退休以后還有大量學習和休閑時間。如果每個人在充實自己的同時去照亮身邊的人,那么我們每一個家庭乃包養甜心網至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向上。”(記者 王菲菲 劉巍巍 王君寶 王俊祿 司鷥 南婷)

TC:sugarpopular900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