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8fac63466a33.77081348.
原標題:我在現場·照片背后的故事丨除了“汶川哥哥”,我們在瀘定地動災區還看到……
定格下“汶川哥哥”的背后
還有更多故事
9月5日午時將近13點的時候,我聽到窗外響起地動警報,心中不由一緊。
客廳里的燈晃得厲害,趕緊拿出mobile_phone看地動震級,先是6.6級,很快就被調整到了6.8級。年夜地動!
我來不及扒一口午飯,簡單整理下東西,就開車往新華社四川分社趕,拿上我平時放在辦公室里的地動應急包。地動發生后一個小時汽車材料擺佈,我和同事就出發前去震中。
一路上大師話未幾,車里的氣氛稍顯凝重。我一邊用mobile_phone瀏覽關于地動的各種新聞,一邊盤算著接下來的任務。
到了瀘定縣城準備往磨西鎮往,原告知通往那里的途徑已經中斷無法通行,“姑娘是姑娘,少爺在院子裡,”過了一會兒,他的神色變得更加古怪,道:“在院子裡打架。”只能繞道。多方打聽得知從康定市沿榆磨路確定可以到達磨西鎮,我們就改變路線繼續前行,而這一繞道,就多花了3個多小時。
19點半擺佈,我們終于抵達震中磨西鎮。貢嘎廣場上設立了災后臨時安頓點,藍色的應急帳篷已經支起來不少,柴油發電機不斷轟鳴著,現場人聲鼎沸。天氣漸晚,一些受災群眾還沒吃晚餐,手捧泡面碗等著打開水。我抓緊拍攝受災群眾被安頓的畫面。
↑9月5日,在磨西鎮,任務人員發放熱水和便利面。
↑9月5日晚,在磨西鎮的受災群眾臨時安頓點,幾個家庭的孩子們在一個帳篷里吃飯、歇息。
在帳篷間一邊漸漸走著,一邊尋找可以拍攝的內容。
過了沒多久,更多的志愿者和安頓到這里的受災群眾自發地開始搬運救災物資,幫助安頓新來的受Bentley零件災群眾,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的工程車也在加緊任務供給更為穩定的通訊信號……整個安頓點變得加倍有序,一些倦怠的人進進了夢鄉。
↑9月5日晚,在磨西鎮的受災群眾臨時安頓點,人們在傳遞救災物資。
敏捷拍完安頓點發稿后,我和同事磋商后續采訪。在采訪時得知得妥鎮損掉較為嚴重,灣東等幾個村莊已經成為“孤島”,沒有里面的任何新聞。這個地區山高谷深,一旦成為“孤島”,人員分散和救濟就變得非分特別困難。我和同事馮家順果斷決定前去得妥鎮,由另兩名同事留守在磨西鎮。當時我不了解,這個決定,讓我更深地感觸感染到救濟人員挺進震中災區的艱難……
我們沿著導航線線,駛離磨西鎮中間地帶沒多久,後方途徑因為地動塌方無法通行。詢問得知要想疾速到達得妥鎮,需求穿過黑沉沉的樹林,下山,那里有路可以過往。人生地不熟,正在我們犯難的時候,過來一名拿著應急燈的男人,他叫李祥,之前在得妥鎮開店批發飲用水。地動發生后他就開始做志愿者,這已經是他當天第二次往復得妥與磨西之間。我決定請他當向導帶我們進得妥。因為要徒步,我只是簡單整理了必須要用的裝備,盡量輕裝前進。
在李祥的帶領下,我們走過斷路邊的一片小樹林,下到了一條可以通行的公路。一路隨處可見地動山體塌方后散落在公路上的碎石。
↑9月6日清晨,通往得妥鎮的公路上,隨處可見震山體塌方后落下的碎石。
本以為沿著這條公路就可以走到得妥,轉過幾道彎,後面途徑中斷完整無法通行,李祥帶我們到了真正可以下山的處所。這是一片分為好幾層的幾乎垂直的水泥邊坡,即使是應急電筒的強光,也照不亮它的底。每層邊坡之間有鋼梯連接,我們要順著鋼梯趴下往,“山下會有車來接我們”,李祥淡定地說。
↑9月6日清晨拍攝的下山鋼梯。
抓著鋼梯晃了晃,還算結實,深吸一口氣,下!警惕翼翼地下完幾段鋼梯,汽車冷氣芯再抓著一根繩索從最后一段邊坡往下“索降”,最終站在空中的感覺真讓人踏實!
↑9月6日清晨,新華社記者馮家順抓著繩索下山。
隨后,我們搭乘一輛電力檢修車于清晨1點多終于抵達得妥鎮。主街兩邊停滿了救濟隊伍的車輛。沿著這條街往前走,最亮的處所就是安頓點和救濟指揮部。已是深夜,安頓帳篷區相對寧靜,在此安頓的受災群眾汽車零件多已睡往,另一側的救濟指揮部帳篷則是燈火透明,武警四川總隊機動第二支隊的救濟人員還在緊張任務。與繁忙的任務人員攀談得知,清晨5點半之后,救濟氣力將設法往“孤島”灣東村轉移被困群眾。了解一下狀況表,已是清晨兩點多,還能睡3個來小時,我和同事坐在指揮部的椅子上和衣進眠。
模糊間被mobile_phone鬧鐘吵醒,趕緊起來整理好裝備,搭乘武警四川總隊機動第二支隊的車,前去救濟氣力集結的聯合村地道口處。通過無人機可以看到,年夜渡河對岸的一個山谷里,山體塌方帶下來的土壤和石頭幾乎覆蓋了山谷的底部,一些平易近房被淹沒此中,泥水還在不斷地往下賤,將破裂的樹枝等雜物沖進年夜渡河;岸邊的公路損毀嚴重。
↑9月6日拍攝的得妥鎮四周的山谷,地動導致了山體垮塌。
從聯合村地道口下到山腳下,是一個臨時碼頭。因為地質、途徑等條件所限,救濟氣力只能從這里搭乘搭座橡皮艇,沿旱路行至上圖那個山谷口四周,登陸后沿山路下行,翻過紅花崗再下行才幹進進灣東村。坐在橡皮艇里,時不時還能看到河畔被地動破壞的山體仍在不斷滾著落石,宏大的聲響回蕩在年夜渡河上空。
↑9月6日,被地動損毀的山體還在不斷落石。
↑9月6日,救濟人員搭乘搭座橡皮艇經旱路,再登山路進進灣東村。
行船至上山地點,先接了兩名由村平易近背下來的重傷員,然后救濟人員借助繩索順次上山。我也絕不猶豫地上往了,想了解一下狀況山里的被困群眾究竟情況若何。
↑9月6日,救濟人員協力將一名從灣東村分散出來的受傷村平易近抬下山。
熟習地形的村平易近在前帶路。其實毫無“路”奧迪零件可言,我和救濟人員只能沿著依稀可辨的足跡向上攀爬。山高陡峻,時不時會碰到山體傾斜角度年夜于60度的路段,只妙手腳并用才幹上往。為了減輕負重,我把巧克力這樣的補給都放在了山下,只帶了一瓶水在身上。很快,滿頭年夜汗,汗水流進眼睛刺得生疼。抬頭看著遙遠的需求翻越的山頭,對體力和耐性都是宏大考驗。一些救濟人員因為任務需求,還背著很重的繩子,辛勞水平可見一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