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a601d2f1dbd3.11522423.
劉鑒泉校讎學述論
作者:嚴壽澂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年6月7日
摘要:雙流劉鑒泉(名咸炘)學博而思深,著作遍于四部。于校讎目錄之學,亦進修自得,有《續校讎通義》、《校讎述林》、《目錄學》諸作行世。辨經傳之體,推子書之原,明文集之流衍,論小說之名實,皆有獨見。于《漢志》部類條別、辨章學術之義,尤三請安焉。于章實齋言公之說,引其端而加詳;于互著別裁之義,則闡發其精義而匡救其太過。以爲全國之文,以內容分,不過事、理、情三者,事爲史,理爲子,情爲詩;以體性分,則不過記載與著作,史爲記載,子、詩則著作。全國之學惟事與理,其學在史與子,集則情文而兼子史之流,經者三者之源。明乎此,則知四部之中,史子爲主,經在上而集鄙人。以此統御一切學術,則能執簡以馭繁,通古今成一貫,時有新見卓識。論明末三風、子學流變,即其例也。
關鍵詞:劉鑒泉(咸炘) 校讎 七略 四部 輯佚 辨僞
一、序說
雙流劉咸炘(鑒泉)晚世通人,學博而思深,著作遍于四部,勝義繽紛,抽繹難盡,雖博涉多方,其基礎實在校讎之學,有《續校讎通義》、《校讎述林》、《目錄學》諸作行世,自謂:
無論治何書,必先知校讎法,不獨爲繙書也。校讎者,乃一學法之名稱,非但校對罷了,不過以此二字表讀書辨體知類之法。章實齋師長教師所有的學識從校讎出,吾之學亦從校讎出。章師長教師云:“爲學莫年夜乎知類”,明言其本。故其書首即論六藝。吾之知言教學場地論世,皆從認識六經本體發布。[1]
實齋以爲,校讎非僅“部次甲乙,紀錄經史”,而是爲學之法,即所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2]鑒泉取其說,并更進一解,云:“章師長教師之書,至精者一言,曰:‘爲學莫年夜乎知類。’劉咸炘進以一言,曰:‘爲學莫年夜乎明統。’明統然后能知類。類族辨物,必本于四象兩儀也。”[3]此所謂統,不僅是羣書的綱領個人空間,並且是宇宙之年夜統,所謂四象兩儀,亦便是道。鑒泉認爲,這宇宙的年夜統體現于六藝,故曰:“統莫年夜于六藝。六藝者,《七略》之綱,老之所傳,孔之所定。”孔、老這般,莊周與太史公亦然:“子莫超于莊周,而《全國》一篇,首論六藝;史莫工于馬槍,而《序》論《易》《年齡》之隱顯。故章師長教師之明六藝,其功偉矣。”又曰:
學譬如屋焉,諸學專門之精,猶之楹柱欂櫨,各有其用,蔽不自見。茍見其各有所安,不飾其短而沒其長,不強所不知而自豪所知,如居屋中而目周四隅,年夜體俱見,已爲通矣。若通乎六藝之家教流別,乃升屋極而觀,高低四旁方圓之至,皆定于一。又譬之行禮樂焉,諸學專門之精,譬如鐘師磬師;通于六藝之流別,則小宗伯辨位贊儀,指揮羣工,各從其類者也。[4]
其爲學之所祈向,即此可見。
《推十書》以《中書》二卷爲首。“《中書》之名,對《左》《右書》而言也。《左書》曰知言,《右書》曰論世,如車兩輪。《中書》則其綱旨也。”[5]鑒泉認爲,人間世的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動之中,任論一事,皆須論其世,論世的目標,即在“御變”。御變之際,切不成“偏于一端”,應當“執其兩端而用此中”,以免太過與不及之弊。論世爲縱,以“通古今之變”;知言爲橫,“以兩觀之”,“用中正偏”。就四部門類而言,論世爲史,知言爲之,二者相輔相成:
不論其世,無以知言,故讀子不讀史,則子成夢話。不知其言,無以知人,故讀史不讀子,則史成賬簿。學如讞獄,論世者審其情,知言者析其辭。讀書二法,曰進曰出。審其情者,進也,虛與委蛇,道家持靜之術也。析其辭者,出也,我心如秤,儒者精義之功也。進而不出,出而不進,昔儒之通弊,儒道末流所以流于苛蕩也。二法具而無不成通之書,書亦無出子史之外者也。雖然,不見全,不知偏,不知六合之純,前人之年夜體,何故解蔽而見始終哉?故必先明統,統莫年夜乎六經,知六經之形分神一,則知兩矣。校讎者,辨分形也。體器明而旨可求,各得其當,無泥拘誣鑿之弊。永終知弊,必類族辨物也。
讀書治學,必當論世與知言,如車之兩輪,不成或缺。車行不成無御,治學亦不成無統,統之最年夜者乃“形分神一”的六經。形既分,則必須知其若何分,何故分,此即“知類”,爲“明統”所必由。故曰:“知言論世,總于明統知類。”[6]
二、以七略法治四部
鑒泉著有《目錄學》一書以授徒,指出所謂目錄學,便是古時所稱校讎學,“以部次書籍爲職”,“而書本真僞,及其項目篇卷亦歸考定”,更須知“古之爲此者,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與東方所謂批評學者相當,中具道理”,校勘異本等,衹是其末務。“所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關諸羣學”,此中的道理,乃“辨論所聚”,并非“僅有考證成例罷了”。羣書須分部,“部平分類,類分子目,明揭之中,講座場地復有暗敘,支條門戶,繁密過于律例”。是以,“部類一事,于目錄學中,最爲主要”。[7]部類一事的關鍵,則在“以七略法治四部”。[8]劉歆以七略部次羣書,后世代之四部,乃勢之所趨,不得否則,章實齋知之甚明,故主張“存七略之意于四部”。但是其自撰《和州志》,“一用七略舊法”,進退掉據,徒增紛擾。須知七略與四部,部次雖分歧,而年夜義本無殊異。四部的年夜義是:
以史子爲干。六藝者,干之根也,別爲經部,但收附經之傳說。六藝之流,則歸之史焉,私密空間別出則子焉。文集者,由詩賦一略而擴年夜之,兼收六藝之流者也,則殿焉,是干之末也。譬之于人居,史爲大批,子爲小宗,經則廟也,集則小宗而又雜居者也。經、史者,七略之六藝;子者,七略之諸子、兵書、術數、方伎;集者,七略之詩賦。這般,則四部猶七略也。
此說與後人之分歧,乃在“昔之視四部爲平列,今之視四部,則史、子爲主,經在上而集鄙人”。其依據是:全國一切文字,以內容分,不過事、理、情三者,“事爲史,理爲子,情爲詩”;以體性分,則不過記載與著作二類,史爲記載,子與詩則是著作。“詩不關知識,知識之地點,則史與子罷了。全國之學,惟事、理,故全國之書,惟史、後輩矣。集則情文而兼子、史之流者也,經則三者之源也。”[9]
經的內容便是六藝;經爲羣書之源,恰是指六藝可統一切學問,與紹興馬湛翁(一浮)之說桴鼓相應。但是二者于雷同之中,自有其異。湛翁以爲,六藝不單統諸子與四部,亦可“統攝現在西來一切學術”。六藝之所以能“該攝一切學術”,不在諸子出于王官(此說“不成依據”),而在“六藝本是吾人道分內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設定出來”。這般議論,顯然是出于理學家之見。[10]而鑒泉則有取于章實齋“六經皆史”說,云:
凡文不過理、事、情三字。《禮》記現在事,《書》、《年齡》說過去事,《易》說未來事。前人不過事而言理,理即在事中。《詩》則情也,然情亦由事生,白居易所謂“詩合爲事而作”也。凡文皆當爲事而作,故曰:“六經皆史。”[11]
既知經乃最古之書,前人不離事而言理,于是便可說:“史之于經,如子之于父;子之于經,如弟之于師。”《書》、《年齡》、《禮》之流而爲史,清楚易見。至于《易》,“雖言理而意在躲往知來”,《詩》則“雖言情而意在觀風俗”,“其用皆與史同”。若就體裁而言,則《易》“流爲術數”,《詩》“流爲詩賦”。詩賦之“別爲一略”,乃因“情文與事理并立”之故。術數與方伎、兵書不進諸子類,重要緣由則是“通理與應用之分”:“蓋諸子皆言年夜理,舉一義以貫眾事(即陰陽家亦非止言術數之理),兵書、方伎、術數,則局于一事者也。”是爲“七略之年夜義”。[12]
七略與四部之年夜義既明,即可“以七略法治四部”了。其法共四項:“一曰尊經,二曰廣史,三曰狹子,四曰卑集。”經部所收,“當限于經之傳、說”。律呂之書不成“進于樂”,如宋人鄭寅所說,“儀注、編年,不得附于《禮》、《年齡》,則后之樂書,固不得列于六藝”(鑒泉以爲,“此論甚卓”)。同理,后世所謂通禮雜禮之類,亦不成“附之于禮類”。此即所謂尊經,其要在于“往禮樂之妄附”。[13]所謂廣史,則是“茍非詩賦、子、兵、方伎、術數,無不當進史部”,史部不成僅限于《年齡》類。因爲史本指“記事”,故“記實事者,皆史也”,譜錄、雜記是以不當進于子部。鑒泉解釋說:
謂史出《年齡》,特見史部首紀傳,而遷書《七略》附《年齡》耳。官禮流爲政書,禮經流爲儀注,軍禮、司馬法流爲軍政,《尚書》進于《年齡》而爲雜史之原,何一不進于史?使就《七略》之書而以四部法分之,六藝所附,無一不在史部也。獨《易》流爲術數,《樂》流爲樂律,《詩》流爲辭賦,下賤浸廣,別專部耳。故明乎六藝之流而史廣矣。
而章實齋撰《和州志》,其《藝文書》“全用七略法,以詔令、奏議進《尚書》,琴調譜進樂,儀注進禮,年歷、紀傳進《年齡》,而別立記載一門,分地輿、方志、譜諜、目錄、故事、傳記、小說、傳奇八目”。鑒泉以爲,此爲泥古而欠亨今。曰:“從吾之法,經部爲源,史部爲流,聲名源流,眾知史部之皆出六藝官守,奚必附六藝爲一部而后明?”[14]
所謂狹子,其理據是:能成一家言者,方得謂之子。“九流既衰,成家之學已少,兵書、術數、方伎合并,后世子部已廣,何爲乎譜錄、雜記、類書皆進子部乎?”子、史之別,其實甚爲明顯,即“實事與虛理、記載與著作之分”。但是一書之中,實事與虛理、記載與著作,往往兼而有之,是以史與子,頗有相收支者。如政書中有議論,亦有應用之術;刑法之書屬于軌制一類,而此中亦有律學;禮屬軌制,而亦有禮學。處置之方,在于辨明一書以何者爲主。如禮學、律學,雖有說理者,但畢竟是以軌制爲主,固當進之史部。兵書雖與兵制相收支,“而權謀、形勢、陰陽、技能與編制營伍之法,終不雷同”,故可分別列進史、子。術數、方伎,雖有官守,實則都是平易近間相傳的專門技術,官書衹是“因此定之”罷了,與“禮、刑之爲儒者通講者分歧”,終究以技能爲主,自當進于子部。至于樂類之書,“亦有軌制,然其狀實與兵、術、方同,而不與禮、刑類”,是以亦當進于子部。“由是以談,禮學律學,附禮、律而進史部;樂與兵、術、方及諸藝術(書畫、篆刻之類)竝立于子部,仍次九流之后,以示純理與應用之分。兵之軌制在史,樂之軌制進子,斯亦皎然不混矣。”[15]
集部乃后起之物,《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撰定之時,集部并無子、史專書,后世集部既盛,“爲下賤所歸”,“已成萬不成反之勢”。章實齋“欲條其能成家者著于敘錄以杜濫”,其意固是甚善。而其撰《和州志·藝文書》,“竟以儒者文集進之儒家,其余進之雜家,自謂能明古者立言之旨”,實則甚謬。九流既衰之后,人人“皆貌儒術”,而“不成家者十之八九”,與“兼儒墨合名法”之古雜家分歧。即使是成家者,“亦未易別其爲儒、道、法、縱橫也。必強定之,則皮相”。于是后世文集,便以“儒、雜二家爲龍蛇之菹”。並且后世文集雖甚雜,終究以詩賦之流爲多。“既用七略法,則不得不列詩賦專集,而詩賦多者反以爲文集而溷進雜家”,顯然是行欠亨。總之,“集本卑聚會場地名,非復《七略》之舊”;其名既已卑,無妨多容,何須強附于諸子?[16]
明于七略義例,當然是年夜有助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但是后世書籍日增,非四部所能容,“強編四部之中,而四部以蕪,七略以亂”,“收之不成,棄之不克不及,惟有別爲外編,使與四部竝立”。依章實齋之見,此等書籍難于地位者,有鈔輯、類書、評點三類。鑒泉由增三類:雜記、考證書、蒙求,以爲除評點外(鑒泉以爲,實共享會議室齋將評點書盡附于詩文評類,太過籠統,“專論文者宜附文評,兼考論者仍宜依本書,各歸其部”),“余五者當統爲外編,以別于四部”。類書門類衆多,“所該甚廣,非專于典章與藝文”:“或主益辭章,搜求秀艷;或取便繙檢,網羅數名。其體甚年夜,不比鈔摘之短書;其用亦宏,不比考史之譜錄”。顯然不是四部所能賅括,非別立一門不成。鈔書與類書分歧,鑒泉列舉三種:“鈔輯羣書,刪爲簡本,如《羣書治要》、《說郛》之類,一也。纂錄雜記,依類分編,如潘永因《稗類鈔》之類,二也。摘比華采,略分門類,鈔一書如洪邁《兩漢博聞》,鈔羣書如《儷府字錦》,限一體如《詩賦四六》之類,三也。”此等書既無現成門類可歸進,自當如實齋所說,別立一門以地位之。所謂雜記,乃指“札記、隨筆之書”,“記事論文,考古談今,年夜或關于經史,細或涉于販子”。自宋代以來,此類書籍日出而不窮,“目錄家強附之子部,又分其多記事者進史部”;《四庫撮要》則“于雜家中立雜考、雜說二目,又以記事年夜者進雜史,小者進小說”。但是須知,古時所謂雜家,于儒墨名法兼收并蓄,其主旨雖不純,卻獨樹一幟,“非雜說之比”。雜史本指“紀傳、編年二體外之成體者”,小說則“揚厲多風,意存諷勸”,此等書籍,歸類爲難,處置不當,便“子、史二部皆亂”,故不成不進之于外編。考證與蒙古求二類之書,亦非四部所能該,故亦當進于外編。至于叢書,乃“匯刻之書”,必須分別處理,“簿錄卷帙,則當別爲一目/條別種類,則當散歸各門”,亦即躲書之時,別置一類;著錄之際,散歸各門。[17]
綜上所述,可見鑒泉治校讎之學,以樹立標準爲先務,云:“凡分類必有標準。若標準歧出,則類例欠亨。”但是世間事物,“介在兩歧、收支二類之事,則恒有之。雖物質科學歸納所成之類例亦然”,更何況部次羣書?“書籍之質素,本多混雜”,校讎學中著錄之事,“以一書爲單位,又不克不及如治物質之隔離剖析,其所分交流類例,不過論其年夜體罷了”。章實齋因此有“別裁、互著之法”,以濟其窮。即以一篇文章而言,“敘事之文豈無論議之語,抒懷之作亦有記述之辭”,但是一切文字分爲事、理、情三年夜類這一基礎事實,并不是以而破。由此可知:“部類之標準,配隷之界畫,不克不及極其嚴明,固勢之必定,而非學者不精之咎也。”可是這并不等于說,部類可以無標準,配隷可以泯界畫,祇是無法“極其嚴明”罷了。此所謂標準,鑒泉列出二項,即體與義:體乃“著作之體裁”,義則是“學術之統系”。除此二者之外,“一切分類之標準皆不成用”。昔之著錄家于此懵然莫辨,“往往歧據他端以亂部類”。“如《四庫撮要》以官定儀注進政書,私儀注則附經部,是以作者之官私爲斷也。律呂之學進樂類,謳歌弦管則進藝術、詞曲,是以論者所定之雅俗爲斷也。記事年夜者進雜史,小者進傳記、小說,是以事之鉅細爲斷也。別傳在傳記,而明高皇后傳則進雜史,是以人之貴賤爲斷也。”凡此皆是標準不明,徒以自擾之例。[18]
鑒泉又指出:“條別著作,雖以義爲主,而分別部居,則以體爲主。”易言之,校讎之職,本是“分別部居”,由此而“條別著作”,達致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鵠的。若不知分別部居,便談不上校讎目錄之學。將一切書籍分爲史、子、集三類(經則是三者之源),便有了所謂四部,恰是就年夜體“分別部居”的結果。史、集二部的小類,是“以體分”;其細目,則“或以義分”,但是亦祇是“其所究而非其所立”(按:所謂所究,乃指窮其流,所立則是就源頭處而言)。兵書、術數、方伎三者,亦是這般。惟有九舞蹈教室流,纔是按照“所立之旨義”而分。子部雖是以義而分,但是子之所以爲子,卻是就“體”而言(“其體固異于史、集矣”)。以《史記》、《漢書》而言,其義豈是有合于《年齡》?又如《太玄》,乃擬《易》而作,若用七略之法,當附于《易》類,但“四部既分,又非官書”,便祇能歸進子部了。若僅以義而分,則“六藝同出于圣人,亦無庸分爲六門矣”。但是“后世不知辨體而執辨義,往往以義混體”,子部收書之濫,正坐此弊。釋、道二家書之部類,“尤爲不成解”。“釋家有經、律、論,道家有經、誡、科籙、語錄、丹訣”,自當屬于子類。但是《佛祖通載》爲雜史,《釋迦譜》、《,三躲法師傳》爲別傳,《高僧傳》、《列仙傳》、《仙人傳》爲匯傳,《眾經目錄》爲小學,《法苑珠林》爲類書,《宏明集》乃總集,《開元釋教錄》、《道躲目錄詳注》則是目錄,一概歸于子部,若何說得通?晁公武《郡齋讀書記》謂“《仙人》、《高僧傳》應系傳記,以其猶《列女》、《名流》”,鑒泉以爲,“其見卓矣”。法顯《佛國記》乃游記,古人進之于地輿類,而張之洞《書目答問瑜伽場地》“謂其書主釋教,進之佛家”,若以“意主”而論,“則《文士傳》意在辭章,可進總集乎?”《良吏傳》意在政績,可進政書乎?又,“馬遷宗道,班固宗儒,未聞有進之儒、道者也。”可見著錄之際,決不克不及“以義混體”。[19]
三、條別著作之體裁以明學術之統系
校讎家著錄之時,當然當以體爲主,但是鑒泉研治校讎的目標,決不僅是部類羣書,而是旨在“明統知類”,亦即經由“著作之體裁”以明“學術之統系”。在鑒泉看來,六經或六藝之主要,不在其爲圣人所教,亦不在馬一浮所謂“出于吾人道分”,而在其爲后世學術的源頭。[20]章實齋以“六經爲史,爲政典,爲典章軌制”,鑒泉對此,不表贊同,謂“不如直謂之爲正書”,曰:“《詩》、《書》、《禮》、《樂》謂之四術,《易象》、《年齡》、《周禮》斯在此,固皆當時所尊以爲副本者也。即不經孔子之裁,雖無經名,罷了可名爲經矣。無論經之名爲孔子以前所已有,或爲儒者尊之之詞,要其所以爲經,固不因圣裁。”故實齋所謂“六經初不爲尊稱”,其說甚是,而其“義取經綸”之說,則難免“稍褊”。總之,“經者,書之正,傳者,書之副也”。孔穎達所謂“凡書非正者,謂之傳”,最爲簡要。鑒泉對此解釋說:
蓋經之本訓爲織之縱。絲織物先立縱絲爲本,而后加橫絲,則名爲緯。經緯之名,因含正副之義。傳之爲義,則本爲傳述、因述之義,而引申爲會議室出租佐助之稱,遂爲非正之名。傳名之立,本對經體,而欲明經體,必以緯體對觀。本爲經,則加爲傳。故本文爲經,而注、說、附記爲傳;年夜綱爲經,而委細爲傳;其義一也。本者爲正,正者爲尊,于是經爲官書、正書之稱;本者,不變也,故有經常之訓;于是經爲年夜道、圣書之稱;皆其引申也。徒執官定之一義,故有私史之牴觸;徒執圣書之一義,故有改制之謬說;皆忘其本、正之原義者也。明乎此,則六藝經傳及史子之稱經、傳者,皆通而無礙矣。[21]
這段話賅本括末,條理秩然,最見鑒泉“明統知類”的功力。
傳、記既是經之副,則六經以外亦有傳、記(以軌制而言,“其註釋爲經,附記爲傳,若會典之有事例,律之附例案是也”)。于是便有了內傳、外傳等項目,“六經之傳記非一體,內傳依經,外傳旁衍,皆述其義也”。如“漢人引《論語》,多稱爲傳”,《孝經》亦視爲記。“若《禮》之記,則或記儀數,以補註釋;或記異禮,以爲參證”,猶如“律之有例案”。“《尚書》之傳,亦取經外之事以補經也。”《年齡》之傳,體例尤嚴,“經爲綱略而傳具其詳”。鑒泉更指出,古時經、傳二者別行,“至唐而經史註釋與注疏猶未合并,正書、副書,各爲一本”。經與傳一正一副之義,此爲明證。六經乃記事之正書,“此外有傳說故事,亦名爲傳,與附經之傳同取傳述之義”,“其言多不雅觀馴,史遷所謂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載籍極博,考信于六藝者,即以六經正一切傳記也。百家之所傳述,即六經之異傳也。諸子書中,即有傳記之文,不用遠征,即《新序》、《說苑》之所采可見矣”。[22]
按:呂誠之師長教師以爲,六經乃相傳古籍,“而孔子取以立義,則又自有其義”。孔子之義,不用與古義盡合,但不成說不本于古。而儒家所重者,乃孔子之義,非自古相傳之典籍。與經相輔而行者,粗略有三類,即傳、說、記。“傳、說二者,實即一物。不過其出較先、久著竹帛者,則謂之傳;其出較后、猶存口耳者,則謂之說耳。”傳與說皆附庸于經。記的本義是史籍,與經乃同類之物,亦爲相傳古書。“傳、說同類,記以補經不備,傳則附麗于經,故與經相輔而行之書,亦總稱爲傳記。”年夜義則存于傳,不存于經。傳、說、記三者,以說爲最可貴,因其多保留孔門遺說。[23]蒙文通亦持類似見解,以爲儒家學說之根柢當然在六經,但是其年夜義重要保留在傳記之中。此類傳記“爲書之多,蘊義之富,爲后來學術之結集”,乃是戰國秦漢間新儒家融會諸子百家而成。經學之精卓處在此,不在經文自己。[24]此三家治學,自有異同,但是旨在鑒泉所謂“知言論世,總于明統知類”,則并無二致。誠之有進于鑒泉之處,乃是指出傳、說、記,尤其是說的主要性;文通獨具的手眼,則在貫通經學與諸子學,提醒秦漢間新儒家創辟之功。
鑒泉以其校讎的功力,推子書之原,亦頗有創獲。以爲“子書萌芽于年齡,盛于戰國,而衰于東漢,原出于古傳記而流衍爲文集”;而後人對此,“未有底本而論之者”。他自己以此自任,以章實齋“言公之義爲考論諸子書之鈐鑰”,“旁推于經生傳記”,“上溯于《國語》、《周書》”,俾由源至流,本末粲然。起首提醒一義,即欲明戰國諸子之主旨,必先研治其書,而欲治其書,必先知若何成書。昔之論者,不明“言公”之義,“年夜氐渾舉全書,惟恃考檢年月”。“其最基礎之誤”,在于以爲諸子書“皆出自作”,于是“考辨益密,而糾紛益多,竟至無書不僞”。實齋所謂言公,指前人不自著書,未嘗離事而言理,所重視者不是一己著作之名,而是其學說年夜明于全國。鑒泉據此言公之義,強調說,諸子之書本非一人的文集,書中記言兼記事,足共享會議室見其書乃是“一人之史,而非止一人之言”;又兼記古書,更可見此乃“一家之書,而非止一人之書”。亦言之,諸子書乃是“徒裔記錄”而成。顯而易見的證據有兩項,一共享空間是“多重復而零條不貫”,二是“皆稱某子曰”。《論語》、《老子》二書,均有“重條”、“重文”;《荀》、《莊》、《管》諸子中,“皆多年夜同小異之處”;《墨子》則一篇而載有三種版本;凡此可證諸書“言非一人,記非一人”。以《莊子》一書而論,“首尾一貫者,僅《駢拇》、《馬蹄》、《胠篋》、《決心》、《繕性》、《說劍》、《漁夫》、《全國》八篇耳”。“《荀子》書不止《粗略》以下五篇爲短節也,即《禮論》、《非相》、 TC:9spacepos273
發佈留言